2008年12月28日星期日

RIP简介

一、背景
RIP协议是路由协议中存在时间最长的协议之一,RIP使用距离向量来比较得出到达目的地址的最佳路径,现在的开放标准协议RIP(有时也被叫做IP-RIP)是通过两个文档定义的:RFC1058和STD56。后来随着网络的增大,IETF意识到以前的RIP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情况,于是发布了RFC1388和RFC1723描述了RIPv2来适应新的需求。RIPv2每次路由更新能够携带更多的信息,而且可以携带子网掩码,还可以使用简单的认证来保证网络安全。

二、RIP路由更新
RIP周期性的发送路由更新或者当网络拓扑改变时发送更新(几种路由协议都可以在网络拓扑发生改变时发送更新,只是计算最佳路由的方法不一样,一种类是根据距离和方向,一种是根据链路的状态)。当一个路由器接收到包含某一条目的改变的更新包时,它就会更新自己的路由表进而影响新的路由。路径的度量值是按1递增的,通过下一跳来显示发送者要发送的数据应该通向的下一个点。RIP路由只管理到达某一目的地的最佳路径信息(即包含最小度量的路径的信息)。
当一个路由更新了它的路由表以后,它会立刻通知网络上的路由器:网络发生了改变,这个更新是独立于一般的周期性的RIP路由更新(即,在路由发生改变后,会立刻发送路由改变的更新,而不是等待周期性的更新)。

三、RIP路由度量
RIP使用单一的路由度量(跳数)来计算源与目的网络之间的距离,每经过一跳,跳数会增加1。当一个路由器接收到一个到达某目的地址的路由更新条目(当这是一个新的路由表项,或者是旧的,但是发生了改变的路由表项)的时候,路由器会将路由更新信息中显示的计量值加1,然后加入到自己的路由表中。路由更新发送者的IP地址被当作下一跳(原文是:The IP address of the sender is used as the next hop)(被当做要到达目的路由,下一跳所要到达的地方。因为路由更新的内容是:我知道到达某个目的地址的路径,经过我就可以,以后有到达哪里的数据包就把包发给我;与发送数据包向区别,路由更新是从目的地址所在的路由开始发送路由更新,而发送数据报则是从源地址所在的路由器,向目的地址所在的路由器发送。)

四、RIP维持其稳定性的功能
RIP使用最大跳数来防止路由环路的产生,最大跳数为15,大于等于16的跳计数则被认为是网络不可达。这也限定是使用RIP路由协议的网络的规模(路由中毒)。
此外,RIP也包含一些在其他路由协议中也具有的维持稳定性的功能,比如说水平分割(split horizon)、保持关闭(holddown)等一些方法来防止环路、路由频繁变化(翻动)以及一些不正确的路由传播等情况的发生,从而保持网络的稳定性。

五、RIP计时器
RIP使用数目众多的计时器来控制RIP协议的工作。包括:一个路由更新计时器,路由失效计时器和一个路由擦除计时器。路由更新计时器为周期性的路由更新计时。默认设置为30秒(当每次计时器被重新设置时,会在30秒后面附加一小段随机时间,这样做主要是为了防止所有路由器在同一时间进行路由更新,从而造成网络拥塞)。每个路由表项有一个路由失效计时器,当路由失效计时器到期时,该条路由会被标记为不可用,但是会继续留在路由表中,直到路由擦除计时器到期才会将该条目从路由表中删除。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